藏族民族舞蹈具有怎样的特色

 

西藏地域辽阔,人口居住分散。境内,北部高原广阔,其间盆地、湖泊众多,水草丰茂,牧业兴旺;南部河谷平坦开阔,土地肥沃,宜耕宜牧,工农业发达;东部高山纵横,山顶牧场优良,山腰森林茂密,峡谷四季常青。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、生产方式、劳动对象不同,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,城镇和农村、农村和牧区、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。

 

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、后藏、昌都、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,真是多彩多姿,五光十色:有顿足为节,连臂踏歌,热烈欢腾的农村 果谐 (圆圈歌舞);有踏步为节,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,热情欢快的 堆谐 (俗称踢踏舞);有以歌为主,歌舞结合,悠扬雅曲的 囊玛 (内庭歌舞);有踏地为节, 喳 、 顿 、 踏 相结合,顿挫有力的 达谐 (林区圈舞);有注重情绪表现,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 果卓 (旧称锅庄舞);有圆润舒展,长袖翩翩,铃声震荡,粗犷激扬,重技巧动作,表现狂热情绪的 热巴 铃鼓舞;有羽锤翻飞,气吞山河的 色玛卓 (后藏的大鼓舞)和 卓谐 (前藏腰鼓舞);有配合剧情表演、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;有伴合劳动,激发劳动热情的 勒谐 哑剧性系列舞 羌姆 (俗称 跳神 );以及稀世罕见,古香古色,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 噶尔 (供云乐舞)等等。从动律上看,既有 舞靴 ,又有 舞袖 从韵律上讲,既有 圆滑风 ,又有 顿挫风 ,既有 点 的强烈音响,又有 线 的圆曲流动,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。因此,西藏被称为 歌舞的海洋 并非溢美之词,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。

 

尽管藏舞千姿百态,品种繁多,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,仍大体上可归结为: 四系 、 四类 和 多品种 、 多风格 。 四系 ,即民间、宗教、戏曲、宫廷。 四类 ,即民间舞果谐、堆谐、果卓、康谐等;宗教舞羌姆、祭祀舞、贡嘎尔鼓舞等;戏曲舞拉姆、格萨尔、希荣仲孜等;宫廷舞供云乐舞(嘎尔)等。

 

然而,在多品种舞蹈中,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,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,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。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,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,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,归纳起来综合分析,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。

 

在琳琅满目、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,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,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,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。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。

 

颤 、 开 、 顺 、 左 、 绕 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,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,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。

 

这五大元素的形成,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、社会制度、风俗信仰、地理环境、生产方式、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,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。

 

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,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 三步一变 、 后撤前踏 、 倒脚辗转 、 四步回转 的共同规律。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,再加上手势的运作、腰身的韵律、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。

 

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,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 蹭 、 拖 、 踏 、 蹉 、 点 、 掖 、 踹 、 刨 、 踢 、 吸 、 跨 、 扭 等12种基本步伐。

 

藏族舞蹈的手势,可归纳成 拉 、 悠 、 甩 、 绕 、 推 、 升 、 扬 七种变化。

 

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:辗转、刨腿转、踢腿转、果谐转、跨腿转、跳跨转、推磨转、蹲转、跪转、掖转、正反转、扭腰正反转、拧身反跨转、点步翻身、踏步翻身、点转、平转、小蹦子、死人蹦子、躺身大蹦子、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、吸腿跳、盖腿跳、撩腿跳、蹭步跨腿跳、兔子跳、猫跳等等。此外,欲了解民族舞蹈的舞蹈服饰如何区别 可阅读:民族舞蹈的舞蹈服饰如何区别

 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
查看更多: 藏族民族舞蹈 藏族舞特色 民族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