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凡 2014-04-05 15:40:00
理念 后知后觉 ,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更加落后。也正是因此,国内高水平运动队都选择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,而一些尖子运动员在受伤后,干脆长期在国外接受康复训练。
运动医学手术方面,国内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无几,但防护和康复的确相对薄弱。专门的康复场地、器材十分有限,从事运动医学康复的人才也很稀缺。 上海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世益曾颇为担忧地表示, 一些队医失去话语权,也是因为专业能力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。
造成中国体能康复训练人才短缺的原因,与专业教育上的 两头不靠 有关系。 国内还没有非常完善的培养体系。 陈教授解释说, 在医学院,康复专业不受重视,学生普遍希望成为外科或专科医生。本科体育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,毕业生又不具备报考医师资格证的条件,无法获得常说的 处方权 。
从去年开始,国家体育总局尝试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举办三至五期 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 。一方面解决退役运动员转型就业问题,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康复训练人才队伍。据统计,首期22名学员中,共有18名参与了11支国家队的伦敦奥运会备战工作,其中不乏金牌项目。而刚刚开学的第二期培训班又有19人获得入学资格。
对于扩军中国体能康复人才而言,类似尝试当然值得推崇。但要真正填补此类专业人才的空缺,开设如此小众化的培训班恐怕还远远不够。
体能师 、 康复训练师 这些国外运动队中最基本的人员配置,在中国还是兴起不久的新名词。在中国运动队的传统理念里,长期没有体能、防护、康复等工作细分。从运动员到教练员,对于体能康复训练的重视都不够。
很多时候,我们对于大运动量后的放松和恢复不够认真,练好了就去休息,赛前准备工作也不是很充分。 前上海男排队长于国华坦言, 感觉缺少专业指导,其实这非常不科学。
不少教练也把康复的重要程度列于训练比赛之后。 国外很多职业队,只要队医说不能练,队员就必须停下来休息。 前中国男排主教练邹志华说, 而我们是教练说了算,有时出于比赛目的,没有尊重医生的看法。
直到最近两年,随着 走出去、请进来 的推广,体能康复训练的理念开始逐渐渗透至中国各运动队。越来越多人认识到,从前主要扮演 按摩师 角色的队医,应被涵盖体能、康复、防护等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团队取代。
今年2月,中国奥委会与美国身体功能训练公司合作,为15支奥运队伍配备专业体能康复专家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表示: 希望可以让我们在训练理念和伤病预防控制上获得新改变。解决原来 上量怕受伤,不练难比赛 的难题。
不过,这种合作目前还只停留于国字号和少数职业队的层面。普及到财力、实力相对较弱的普通运动队,还需要时间。 此外,欲了解面部受伤完美康复治疗方案 可阅读:面部受伤完美康复治疗方案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